我们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这个世界还是照样愚蠢和邪恶,跟我们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所发现的并没有两样。——伏尔泰

今天是2018年的中秋,无线电活跃着,手机震动着,头像闪烁着,美好愿望在亲密、熟识、数面之缘、互有耳闻、素不相识的人们之间传播着,一派自然而然,喜悦欢快的景象。而我熄灭屏幕,看见生活如旧,不安依然。

人们不说 中秋暴富中秋成名 ,而是说 中秋快乐 ,除羞于直言外,可能说明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人们归根结底想要的是快乐和幸福。如果幸福是指称心、愉快地生存,使生存是因幸福本身而非恐惧死亡,使我们渴望生存永续,那么叔本华的哲学已经清晰地指出了幸福生存从形而上出发是不存在的。而人生的智慧就在于离开高角度,从形而上转到形而下,承认相对的价值,预设幸福的存在,然后从平常、实用的角度去探讨和追求。

亚里士多德将人在世上的一切三分为外物,人的身体和人的灵魂,叔本华则有另一种三分方式:

①人的自身,即在最广泛意义上属于人的个性的东西。因此,它包括人的健康、力量、外貌、气质、道德品格、精神智力及其潜在发展。

②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亦即财产和其他占有物。

③人向其他人所显示的样子,这可以理解为:人在其他人眼中所呈现的样子,以及人们对他的看法。他人的看法又可分为名誉、地位和名声。

如果将②③称为客体,将①称为主体,叔本华认为客体经由主体作用于人,因此主体无可避免地对人幸福与否具有根本而彻底的影响。主体是持久不变而不可予夺的,客体则相反,因此获得幸福的要义在于尽力使客体自洽于主体,体力强的从事体力活动,脑力强的从事脑力活动,好竞争的浪头弄潮,随缘分的皓月扁舟,各得其所,各安其心。至于追逐财富,在叔本华看来则是舍本逐末, 财富除了能满足人的真正、自然的需求以外,对我们的真正幸福没有多大影响 。叔本华很有钱,而我没有,所以我还不懂。

叔本华说 ,“如果一个人能够享有自己卓越的、与众不同的精神个性所带来的乐趣,那么普通大众所追求的大部分乐趣对于他来说,都是纯属多余的,甚至是一种烦恼和累赘。” 。我基本赞同这样的观点,但问题在于,普通大众在审视主体客体关系时如何自处?换言之,如果我的精神个性是标配的,乏味无趣的,那么我注定无法 超越只能领略平庸无奇、夹杂着动物性的快乐的范围 吗?当笨蛋发现自己笨时,他还是一个笨蛋吗?如果他觉得聪明比笨好,又有意变得聪明,却不幸任何努力都无助于改变笨的事实,那他会成长为一个怎样的笨蛋呢?除了痛苦别无出路吗?

美丽与丑陋,健壮与羸弱,聪明与愚钝,善良与罪恶,博爱与自私,社会对个人的评价体系中存在许多诸如此类的对立,分别之心也因此普遍存在。而如果主体是不可改变的,笨蛋至死是笨蛋,那一个有自知之明的笨蛋,姑且称他为笨蛋吧,如何获得属于他的幸福呢?

叔本华认为 最高级、最丰富多彩以及维持最为恒久的乐趣是精神思想上的乐趣 。也许是因为经历不足,我对此持怀疑态度。乐趣作为主观感受,区分高低级是否是偏见?假设感官上的刺激能够不断升级变化,它所带来的乐趣在丰富性和恒久性方面与精神乐趣何异?况且丰富恒久的思想乐趣并不见得比丰富恒久的感官乐趣易得。

如果将主体简化为人的个性,有一些问题是不应急于断言,值得思考的。

  • 人如何认识自己的个性

  • 个性是可以改变的吗

    • 如果个性可以改变,如何改变

    • 如果个性不能改变,如何顺应个性以获得幸福

      • 顺应个性在多大程度上可能

        • 职业选择
        • 婚姻选择
        • ……

也许我对人们的腼腆程度和戏谑限度有些误解吧,一觉醒来表情包已经铺天盖地 😲

⬇⬇⬇⬇⬇

⬇⬇⬇⬇⬇

⬇⬇⬇⬇⬇

⬇⬇⬇⬇⬇